
今年以來,市海洋發展局深入落實市委“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動員大會精神,聚焦“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以“項目建設當先鋒海洋發展創一流”為抓手,按照“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全方位加快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一季度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以機制創新為抓手,強化統籌謀劃,海洋工作協同推進。一是完善政策規劃體系,構建協同發展格局。制定印發《關于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全面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配套出臺產業平臺、重大項目等專項文件,完善“1+8+10+20+N”工作體系。啟動“十五五”海洋經濟規劃編制,形成“十四五”執行情況報告,為國家及省級規劃提供地方案例支撐。推動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牽頭起草《青島市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行動方案》并印發實施。起草《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自然資源部戰經司在全國海洋領域轉發推廣我市海洋發展工作經驗做法。二是創新工作機制,提升統籌協調效能。組建市委海洋委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五個專項小組,召開市委海洋委全體會議部署年度重點任務,形成部門協同、市區聯動的“大海洋”工作格局。8項海洋領域改革創新事項納入自然資源部支持山東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建立“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局班子成員項目包干負責制,召開全市海洋重點項目調度推進會3次,組織專題會議20余次。三是推進法治建設,夯實海洋治理基礎。加快全省首部海洋經濟促進工作地方立法,《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草案)》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二審。開展“青島市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評選,制定方案并報省功勛辦批準,年底前完成表彰。聯合青島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出臺《關于青島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探索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青島模式。聯合市氣象局出臺《青島市氣候友好型涉農企業評價規范(試行)》,推動氣象金融支撐海洋漁業發展。發布《青島市海洋金融產品手冊》,收錄33家機構177項特色產品。
(二)以重大平臺為載體,集聚資源要素,科技創新持續突破。一是打造創新平臺,提升科技轉化效能。組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產研對接專班,建立六項常態化機制,服務嶗山實驗室等14家高能級平臺,調度匯總首批“一庫、一賬、一清單”(成果庫、研發臺賬、問題清單)。推動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上線海洋數據產品59項,交易額3330萬元,參與“雙百調研工程”形成智慧海洋發展對策建議并結項。推動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加快建設,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規范運行管理,加快項目產業化落地。二是深化產學研協同,構建創新生態體系。舉辦首次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對接會,發布12項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43+70”供需清單及80項金融產品,促成16項合作意向,覆蓋現代漁業、海洋藥物等領域。籌建海洋裝備創新發展聯盟,擬于8月成立,初步梳理251家成員單位,推動國信集團設立海洋科創中心,打造“交易交流、基金運作、孵化落地”一體化平臺。三是強化人才引育,構筑海洋智力高地。構建“泰山產業領軍藍色人才—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產業人才矩陣,組織遴選市級產才融合企業,對引進的高端人才給予薪酬、獵聘等補貼。藍色人才專項數量占全省50%,獲直推薦名額數量全省領先。
(三)以項目建設為牽引,發力實體經濟,海洋產業提質增效。一是攻堅重點項目,增強產業發展動能。全局謀發展,全員抓項目,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推進年度投資400億元的170個海洋重點項目建設,1-5月份開工在建率78.82%;累計完成投資173.52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43.15%。全力爭取省海洋服務業專項資金,首批1個省級重點項目、11個市級項目入選支持名單,29個項目納入儲備庫,項目數量與獲批資金1600萬元(占全省首批1/4)均居全省第一。二是深化招商引資,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印發《青島市2025年海洋領域高質量招商引資工作方案》,組建六個招商小分隊,赴杭州、北京等城市走訪重點企業100余家,新簽約東方電氣海上風電總部等項目90個,總投資337.8億元。聚焦“4+4+2”產業體系,梳理10大產業、93個賽道、1800余家目標企業,實施產業鏈、資本、平臺等五大招商行動,儲備投資在談項目57個、本地增資項目23個。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走訪對接臺賬,形成“在談、簽約、落地、增資”四張清單,推動招商局工業并購青島造船廠、ROV海底探測機器人制造等項目落地。三是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發展質效。海洋裝備方面,開展船舶海工配套產品船級社認證獎補政策評審。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方面,研究制定支持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強化對海洋保健品、海洋化妝品、海洋功能性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方面,推動華電、靈山島海水淡化項目建成投產,全市建成海水淡化規模達34.5萬噸/日,多次向自然資源部匯報爭取支持,重點推動海水淡化在工業領域規模化利用。深海開發方面,推動深海開發產業破題,推動招商局工業集團在青布局深海開發產業。海洋漁業方面,起草《青島市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我市漁業產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推動青島海洋集團等重點企業與中國海洋大學、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平臺合作,加快布局三文魚陸基種苗繁育基地;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工船“國信1號2-1”交付運營,“深藍2-2號”網箱出魚1500余噸,陸基循環水三文魚種業基地加快建設,1-6月全市水產品產量預計41萬噸(增速4%);1-5月捕撈產量8.72萬噸、產值16.22億元,自捕水產品回運量4.87萬噸。海洋電子信息方面,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發布及在研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30個,“星云”大模型和“問海”預報大模型正式發布,加快推進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場景開放開發。四是強化經濟監測,精準研判運行態勢。創新謀劃“青島藍色先行指數”試點,納入自然資源部2025年全國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工作要點,構建“綠藍黃橙紅”五級預警模型,動態預判海洋經濟走勢。完成市、區兩級海洋經濟核算,編制《2025年一季度海洋經濟運行分析》;建立涉海“四上”企業名錄,完成月度動態監測,編制5期涉海企業監測直報報告。
(四)以融匯全球為目標,廣交海洋朋友,對外合作成果豐碩。一是舉辦國際會議,提升海洋國際影響力。承辦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會,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位嘉賓參會,發布《青島宣言》,吸納8個“海濱之城”新成員,分享青島生態修復等4個案例。組團赴法國參加聯合國海洋大會及“海平面上升與海岸帶韌性聯盟峰會”,在分論壇介紹青島海岸帶保護經驗,推動我市與法國尼斯市簽署友好合作意向書。積極籌備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承辦“海洋+AI”等三個平行論壇。二是拓展藍色伙伴關系,深化全球海洋治理。推動“海濱之城”平臺秘書處落戶青島,與海委會簽署合作意向書,助力全球沿海城市應對氣候變化。開展“藍色伙伴關系”政策研究,編寫實施路徑報告,聚焦太平洋島國、加勒比地區海洋領域合作,接待國際組織代表30余批次、300余人。推動建立“一帶一路”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在聯合國海洋大會發布海洋綜合治理工具包,青島西海岸新區“碧海含金藍碳有價”案例入選聯合國“海洋十年”生態保護案例。三是建設合作平臺,提升開放服務能級。推動“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實體運營,爭取部省支持登記事業單位法人,舉辦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班,提升青島在海洋科研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深化與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聯動,組織召開國家級平臺調研座談會,推動國合中心與濟南大學、聊城大學共建對外開放示范窗口,服務國家海洋外交戰略。開展藍色能力建設交流,舉辦“海洋十年”問海沙龍,聚焦海洋空間規劃、生態健康等議題,發布海洋領域公共服務產品,展現我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擔當。
(五)以陸海統籌為重點,深耕海洋治理,服務保障堅實有力。一是推進生態綜合治理,守護藍色生態家底。全力推進靈山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攻堅,加快推進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鰲山灣項目做好開工前準備工作,指導2026年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申報。完善滸苔處置市場化機制,深化早期防控體系建設,通過 “前置打撈 + 近岸攔截清理” 協同聯動方式,全面加強滸苔全鏈條防控處置效能。科學處置膠州灣致災生物,針對海星、“白泥螞”等開展動態監測與集中清理,保護貝類養殖區生態安全;鞏固互花米草治理成果,立項監測項目,加強巡查管護。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5億單位,投入智能技術器計數驗收,聘請公證人員監督13場次,強化海洋牧場建設監管,4處國家級牧場按計劃推進礁體投放。二是嚴格海域海島監管,規范海洋開發秩序。保障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等5個重大項目用海審批,推進重點海上風電項目用海審批,主動對接企業做好政策解讀與手續辦理。處置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督促區市完成未批類圖斑生態評估與修復方案編制。強化海域海島動態監管,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開展季度檢查,完成海域海島統計調查,配合省局開展第三批生態恢復岸線認定,提升自然岸線保有率。配合做好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三是筑牢漁業安全防線,保障生產平穩運行。開展漁業安全“百日攻堅”,檢查漁船、漁港2219家,整改隱患3847個,對589艘載員10人以上漁船全覆蓋篩查,依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大中型漁船隱患診斷抽查。強化漁港碼頭源頭治理,依托“青船E碼通”落實進出港報告,與省外漁業部門簽訂協作備忘錄,建立異地作業漁船臺賬,嚴防安全與涉外事件發生。發布海洋災害預警8次、信息60萬條,啟動應急響應應對極端天氣,漁船返港避風和人員轉移率100%,保障海上生產安全。四是強化執法監管,維護海洋管理秩序。開展海洋伏季休漁專項執法,構建“海陸空”立體防控體系,派出執法船艇480艘次,收繳違規網具4.5萬米,伏季休漁秩序良好;查處違法用海用島案件10起,罰款22.6萬元。推進涉漁“三無”船舶清理整治,沒收“三無”船舶65艘,整改安全隱患156處,為499艘海釣船安裝插卡式AIS設備,481艘納入監督管理平臺。開展“商漁共治”等聯合執法65次,發布執法宣傳信息110余條,短視頻播放量超30萬次,涉海涉漁投訴量同比下降20%,維護海洋管理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體制機制與協同不足。市區兩級在招商、項目推進中聯動不夠,跨部門協同機制不健全,海洋創新資源整合效率低。二是產業發展與項目瓶頸。深海開發、海洋 AI 等未來產業破題慢,招商引資受經濟形勢影響壓力大。三是生態治理與監管短板。滸苔處置市場化效率待提升,膠州灣致災生物監測需強化,自然岸線保護與開發矛盾突出,海域執法智能化水平低。四是科技人才與創新弱項。海洋新興產業占比不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不暢,高端人才尤其是產業人才儲備不足。五是安全與服務能力待提升。異地漁船監管有盲區,海洋經濟監測指標體系需優化,涉海企業服務精準度不夠。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強化政策落地,強化海洋制度體系支撐。推動《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完成市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出臺《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加快“十五五”海洋經濟規劃編制。
(二)深化科技創新,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并進。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平臺作用,構建產學研用貫通體系,打通“研究院+企業”前后端,建立以企業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機制,推動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海洋創新人才加速集聚。
(三)攻堅重大項目,提速海洋產業升級步伐。落實好《青島市2025年海洋領域高質量招商引資工作方案》各項要求,聚焦“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深入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靶向引進一批強鏈補鏈優質項目。完善涉海企業常態化聯系對接制度,深入企業一線搭臺牽線,鏈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幫助協調解決企業提出的困難和問題。
(四)深化合作交流,提升海洋工作國際影響。高水平承辦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三個平行論壇,以論壇為紐帶持續深化海洋科技創新、防災減災、生態保護等領域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國際化發展,支持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和項目的實施,提升海洋領域國際影響力。
(五)守牢安全底線,提升海洋治理工作水平。打好滸苔處置攻堅戰,提高精準防控和資源化利用率,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加強項目督導,督促靈山島項目盡快完工驗收,推動鰲山灣項目盡快開工,積極組織2026年大沽河項目申報。深化創新藍碳增匯戰略,不斷探索和完善藍碳增匯技術體系、管理模式和資金機制。進一步加強海域、海島、海岸線精細化管理,切實抓好環保督察、海洋督察問題整改。持續細化落實漁船三級包保責任制,健全完善分級隱患治理體系,狠抓本質安全提升,確保漁業生產秩序安全穩定。
(六)加強隊伍建設,持續強化提升黨建引領。鞏固拓展學習教育成果,深化“碧海紅帆 引領深藍”黨建品牌建設,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紀律建設,馳而不息糾治“四風”,推進作風能力提升常態化長效化。樹牢實干導向,靠前指揮,帶頭打攻堅戰、啃硬骨頭,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提升領導干部服務科技創新專業化水平,做到懂海洋、懂產業、懂市場、懂企業,懂科技創新、懂成果轉化。開展“青島市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評選表彰,營造“比學趕超”氛圍,為海洋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