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市組建海洋發展局,主要負責統籌推進海洋事業發展、海洋資源管理、漁業漁政管理等工作,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經略海洋的高度重視。立足新定位,我們全力擔當好三個角色。
一、全力當好“海洋攻勢”主力軍
致力于把海洋這個我市最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搭鏈條、擴就業、穩增長,重點在4個方面發力。
一是全面落實“海洋攻勢”部署。組織實施6場硬仗,分解細化128項攻堅任務,實行清單管理,每月調度,制定海洋經濟專項考核辦法,納入全市綜合考核。為精準分析謀劃海洋發展戰略,在全國率先開展海洋及相關產業統計調查試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兩個項目均被列為國家唯一試點。重新認定全市涉海單位近3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2000家。
二是聚力搭建海洋優勢產業鏈條。局主要領導實地調研走訪93家企業,召開50多場座談會,梳理出我市應大力發展的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醫藥、海洋裝備制造、海洋電子信息、海水綜合利用、現代海洋漁業等6大產業集群,組建產業聯盟,整合聚鏈發展,并全力推進總投資4434億元的180個涉海重點建設項目。舉辦金融助推海洋攻勢項目對接會,發布金融需求184億元。
三是加快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與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6家海洋科研機構簽訂全面合作協議,推動“科研+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組織對接活動21次,“藍色糧倉”“透明海洋”等科技計劃獲國家、省立項支持,28家單位獲批省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全市海洋科研創新平臺達到132個。1至10月完成涉海技術交易557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4億元,同比上漲98%。
四是不斷深化海洋對外合作交流。助力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共建東亞海洋科技合作交流中心。著力擴大 “海洋朋友圈”,構建深度對話合作的平臺,組織舉辦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青島“海洋·發展”大會等海洋高端展會10多次,與60多個國家開展合作交流,以會為媒,以展招商。前三季度,海洋領域新簽項目62個,總投資額1208億元,海洋產業投資額增長31%,高于全市投資增速15.7個百分點。
二、全力當好“海上糧倉”施工隊
致力于建設繁榮富足、環境友好的“海上糧倉”,讓市民吃上更多綠色、安全、放心的海洋食品,集中抓好6件事。
一是為提升漁業發展能力,制定出臺了《青島市現代海洋漁業綠色發展攻堅方案》《青島市新漁業發展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爭取中央補助資金4.12億元,建設國家綠色養殖先行區、海洋牧場示范區和新型漁港經濟區。
二是為豐富休漁期對鮮活、高端魚類市場需求,創新實施“南魚北養+燈光誘餌”接力養殖項目,通過“野生”模式放養大黃魚等新魚種,新增海產品26萬公斤,漁民產出效益提升4倍。積極探索黃海冷水團開發利用,國內首個海上三文魚大型智能養殖項目投產,可年產三文魚150萬公斤。
三是為拓展漁業發展空間,遠洋作業漁船達139艘,作業區域遍布四大洋,全年可為我市增加金槍魚、魷魚等10萬噸優質深海水產品供給。加快推進總投資200億元的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陸上一期工程15萬噸冷庫建成投產。
四是為修復近海生物資源,建設生態型海洋牧場20處,10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全國1/9。爭取各級資金2878萬元開展增殖放流,在近海放流魚蝦15.6億單位,創歷年新高。第二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在我市成功舉行。
五是為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實施史上最嚴的伏季休漁管理,建立24小時動態監控機制,落實重點漁港全時駐守制度,組織“海查、陸巡、港封”,銷毀54艘涉漁“三無”船舶,清繳“地籠網”3萬多套,查處違規漁船631艘,是上年的3倍多,為歷年最高。
六是為讓漁民生產更有保障,給3400艘漁船發放油價補貼資金8000萬元,給近2000艘遠海捕撈船配備安全救助通信終端,保障3萬多漁民海上生產安全。大力實施政策性漁業保險,財政補助比例達到65%,漁民入保率達95%,漁民人均保額達60萬元,指標全國領先。
三、全力當好最美海岸守護者
致力于打造“水清、灘凈、岸綠、灣美、島麗”的美麗海洋,為市民營造良好親海空間,努力打好4場硬仗。
一是打好滸苔災害處置“阻擊戰”。強化滸苔聯防聯控,爭取國家滸苔源頭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今年青島市海域滸苔覆蓋面積為去年的6倍。我們盡最大能力加強海上攔截、打撈,用最早時間和最快速度加強岸上清理,用最大努力減少對城市運行的影響,市區前海一線清撈海上滸苔14.6萬噸,是去年的4倍,在滸苔災害達到歷年最大規模的情況下,實現滸苔到岸量最小的處置目標。
二是打好海域利用管控“攻堅戰”。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申請受理。集中力量化解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取消和核減填海項目23個,減少填海面積388公頃。爭取省上在我市率先開展海岸線調查修測,將解決海陸交叉重疊問題。全面組織違法圍填海案件整改,強制拆除占海設施22處,恢復海域面積180.7畝,在全省同類問題整改中力度最大、標準最高、整改最到位。
三是打好岸線整治修復“陣地戰”。把最好的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的海景留給市民,實施“藍色海灣”岸線整治、“退養還?!别B殖清理、“南紅北柳”濕地修復、“生態島礁”海島保護等四大工程,今年獲國家支持資金2.54億元,全市首個無居民海島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項目—大公島整治修復示范項目完工,全市累計全市清理恢復岸線173公里,整治修復岸線110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實現不低于40%的目標。
四是打好膠州灣守護“保衛戰”。實施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綜合治理,膠州灣優良水質面積73.7%,比5年前提高16.3個百分點,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
各位市民代表,在去年“三民”活動中,共征集市民意見建議21條,我們認真逐項落實。年內辦復代表建議、政協提案41件,辦理政務熱線等市民訴求和問題703個,加強休漁管理、加大漁船燃油補助等許多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得到解決。為讓企業少跑腿、不出門,就能辦成事,全局“零跑腿”許可事項達73.6%,涉海行政許可審批時限比法定時限提升80%,為全國最短。
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一些工作與市民的期盼還有差距。比如:在統籌謀劃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政策不夠精準、措施不夠具體;針對海域管理“面廣、線長”現狀,伏季休漁監管仍有缺位,違規偷捕現象沒有根治;雖然不斷加強漁業資源養護,但漁業資源衰退形勢沒有得以扭轉,等等。這些問題我們會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懈地跟進解決。
新的一年,我們將圍繞“向海圖強”,梳理和構建海洋科教文化名城、海洋產業名城、海洋生態名城“四梁八柱”,搭平臺、補鏈條、增產能、擴就業,爭建國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圍繞“依海謀興”,發起漁業發展新浪潮,為百姓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海產品。圍繞“憑海共美”,強化海陸統籌、協同監管力度,協調國家開展滸苔源頭治理,力爭使困擾我市十多年的滸苔災害源頭治理取得明顯成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