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市科技局根據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部署,堅持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圍繞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強化創新創業服務、加快新興產業培育和促進科技惠及民生,著力抓好“兩聚焦、兩強化”,努力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一、聚焦高技術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一)“一業一策”推進高技術產業培育。著眼城市發展新動能培育,以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為發力點,遴選重點產業方向,編制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儀器儀表和航空航天四個產業創新發展路線圖,為區市科技招商提供指導和參考。牽頭制定高技術產業“一業一策”行動計劃,明確25個高技術產業未來5年發展計劃,著力推進儀器儀表、虛擬與增強現實、可穿戴智能設備等8個細分產業培育發展。
(二)抓細抓實科技大項目。加快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事業單位注冊成立,集聚中車研究院、西南交大等一批高端資源,總投資近23.5億元的高速磁懸浮列車實驗室等4個重點項目立項實施。海洋國家實驗室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建立了聯合實驗室。獲批國內首個虛擬現實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智能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微電子創新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開展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固態鋰電池、輕質高強鋁合金、3D金屬打印粉末材料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
(三)提升引進院所服務能力。通過“中科系、高校系、企業系和國際系”四條主線引進建設的高端研發機構達48家,集聚高端人才4700人,與近千家本地企業開展合作,帶動儀器儀表、海工裝備、航空航天、虛擬現實等新興產業發展。其中,中科院青能所與華通集團共建國內最大的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示范工程,與瑯琊臺集團共建年產值5億元的國內最大海洋微藻腦黃金生產基地。北航研究院獲批虛擬/增強現實國家工程實驗室。哈工程船舶科技園建立7大公共服務體系,入園企業近百家。中科院青島輕型動力研究所建設國內首個2萬米高空輕型航空發動機整機試驗臺,渦噴發動機已實現產業化。
(四)靶向產業精準招商。結合我市重點產業需求,精準引進高端研發機構,西北工大、中航九院、中科曙光等研發機構落戶,北航與歌爾共建微電子創新產業園。創新科技招商思路,充分發揮已落地央企“集團軍”優勢,開展體系化招商,“以所引所、以企招企”。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深化戰略合作,總投資15.7億元的力神動力電池項目啟動建設,儀器儀表產業園二期即將開工,著力打造“國內第一、世界第三”的電子測量儀器儀表產業基地。中船重工集團在青組建中國船柴總部,著力打造高、中、低速全系列船用大功率柴油機研發生產制造基地。
(五)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一是抓高端人才集聚。積極爭取本地創新人才進入“國家隊”,新入圍科技部創新人才計劃13人(單位),占全省1/3,11人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首批試點的2個高層次人才團隊落地發展。二是抓領軍人才發展。實施創業創新領軍人才計劃,累計支持175人。三是抓青年人才培育。實施青年博士人才專項,支持35歲以下博士開展應用研究,累計立項494個,人才梯次培養體系初步形成。
二、聚焦企業主體,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
(一)做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高企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是城市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一是強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服務。會同國地稅組織高企培訓25場,參訓企業近3000家。申報受理由一年一批改為兩批,并增設異議申辯環節,力爭符合條件的企業“一個也不能少”,全年申報1342家,同比增長88%,高企總數將突破2000家。二是有效落實高企稅收減免政策。486戶享受高企所得稅減免,減免額25.5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62%和16.34%。170戶享受小微、軟件、農林牧漁等其他類所得稅減免,高企優惠政策應享盡享率達89%。
(二)做優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千帆計劃”,精準施策,加快“小升規”“企成高”,累計入庫“千帆”企業2461家,初步形成千帆競發態勢。一是落實優惠政策。893家企業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加計扣除額近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0%和50%。啟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落實國家研發費加計扣除由50%提高到75%的優惠政策。積極推動引進科研院所享受進口科研設備免稅政策。二是促進共享服務。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入網設備3150臺套,提供服務6500家次,聯合海關率先在國內搭建進口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收錄文獻8億條,全部免費向社會開放,免費為150家企業建立文獻服務站。科技大數據、科技服務進園區、知識產權公益培訓等線上線下服務成為企業創新、創客創業的“貼心小棉襖”。
(三)做強領軍企業創新優勢。積極推動大企業融入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搶占位勢和先機。海爾自主研發的智能制造云平臺入選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方案;中車四方350公里標準動車組“復興號”上線運營,創造了“青島速度”,牽頭承擔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信在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引領行業發展。助推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打造一批行業“排頭兵”。云路先進材料公司非晶帶材研發和產業化國際領先;明月海藻公司海藻酸鹽生物制品產銷量世界第一;昌盛日電集團“光伏+農業”模式在28個省市推廣,建成綜合園區100余個。
三、強化科技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一)優化孵化服務促進市場主體培育。創業孵化連續3年列入市辦實事,累計認定各級孵化器、眾創空間320家,國家級創業孵化載體總量突破110家,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孵化器累計入駐企業1.3萬家,畢業740家,培育高企230家,上市(掛牌)116家,帶動就業7.7萬人。年內各類孵化載體服務創業企業1萬余家次,創客10萬人次。打造千帆創新創業品牌,開展天使投資對話、創業大賽、項目路演、千帆成長營、技術轉移大會等系列活動,助推百姓實現創業夢想。
(二)優化技術轉移服務推動成果轉化落地。強化政策引導,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和技術轉移補助辦法。深化科技成果評價改革,出臺國內首個地方服務規范。完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加快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打造海外技術轉移示范基地,獲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創新成果交易模式,首次進行“互聯網+”拍賣,累計掛牌成果4024項,成交466項,成交額8.4億元,全市技術交易額將突破120億元。
(三)優化科技金融服務助推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與“一行三局”緊密合作,積極推進“銀企對接”“投保貸”“政銀保”等工作,不斷創新股權、債權、擔保、保險各種融資模式和產品。推動股權融資,新組建基金6支,孵化、天使等各類基金總數達30支,累計為185個項目投資8.38億元。強化債權融資,通過擔保、保險等手段的增信作用,為101家次中小企業提供3.42億元貸款,累計為449家次中小企業提供14.8億元貸款。其中廣受歡迎的專利權質押保證保險貸款政策范圍擴大至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累計為74家企業提供2.61億元信貸支持。
(四)優化知識產權服務推動專利運用保護。強化專利創造,1-10月,全市發明專利授權4736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11萬件,均居全省首位。20家企業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中車四方獲批國家專利戰略引導計劃項目,并與海爾同被授予省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品牌單位。促進專利運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重點城市,國家給予2億元支持。積極推動高價值專利培育,海爾專利運營子基金年內正式運營。加強專利保護,開展“護航”“閃電”等專項行動,全年查處假冒專利案件160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考核我市首次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入選國家首批知識產權強市。
四、強化科技惠民,促進民生改善
(一)深化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西海岸新區獲批省級農業高新區。新增國家級農業星創天地19家,總數30家,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入孵企業380家,帶動5萬余農戶實現創收,800多貧困戶脫貧致富。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推廣新技術76項,服務農民41萬人次,新選育農業新品種20余個,豐富了百姓餐桌。
(二)加強社會發展科技支撐。針對食品安全,開展食品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系統建設,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著眼大氣污染防治,開展熱泵清潔能源工程示范,累計供熱150余萬平米,減排二氧化碳4萬余噸。支持城市道路空氣監控系統開發,實現空氣質量數據實時發布。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累計推廣各類新能源車輛4.4萬輛,建成及在建充電設施1.4萬個。
(三)加快醫療健康研發創新。圍繞重大和地方疾病治療,組織開展近50項臨床研究。啟動實施“海洋生物醫藥開發計劃”,布局研發一、二類新藥和生物功能制品30項,以海洋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為試點,下放項目立項權和資金分配權,實現從研發、中試到產業的一體化設計。推動醫聯體建設,支持市立醫院與150余家基層醫療機構共建臨床醫學共享中心,診療服務9000人次,緩解百姓看病難。創新藥物研發取得突破,I類新藥“重組人白細胞介素”進入臨床,可有效提高腫瘤放化療患者免疫力;全省首個人用乙型腦炎滅活疫苗進入III期臨床。
(四)開展科技精準扶貧。面向平度、萊西等區市實施科技扶貧項目近30項,爭取中央專項資金1300多萬元,帶動社會資金7800多萬元。開展科技對口幫扶,幫助西海岸李家店子村建成該區最大的平菇生產基地,實現從省定貧困村到脫貧致富示范村的飛躍。與菏澤簽署扶貧協議、與甘肅隴南結對幫扶,重點在農業新技術推廣、科技人才培訓等方面開展協作。
去年“三民”以來,市科技局通過各類政民互動平臺收到市民意見建議193條,我們高度重視,將意見建議辦理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予以推進,逐一研究辦理,已全部辦結。一年來,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培育高技術產業等方面思路還不夠廣、實招還不算多。今年市委巡察,也反映出我們在全面從嚴治黨和科技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我們認真剖析,加快整改,修訂出臺了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著力構建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分離又相互制約的項目管理機制,并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努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時代賦予新使命,需要我們有新作為、新擔當。2018年,我們將進一步聚焦產業培育,促進產學研融合,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進一步聚焦企業主體,實施科技型企業“百千萬”培育工程,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著力強化民生改善,實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讓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著力強化科技管理改革,深化“放管服”,建立更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管理機制,努力為新舊動能轉換注入更強內生動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