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科技工作將以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中心,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以科技創新十大工程為抓手,突出創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民生科技支撐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力爭達到50億元,同比增長40%以上。發明專利授權量突破2500件,同比增長25%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64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0%。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6%。
一、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1.加強科技管理統籌與部門協調。努力構建“大科技”發展格局,打破部門分割,避免重復部署建設。加強科技與行業主管部門協作,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強化多領域協同,推動創新向技術、產業、金融、管理、商業模式等綜合創新轉變。
2.建立市場導向的科技資金配置機制。調整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向,重點用于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科技人才引進培育以及成果轉移轉化。創新科技資金投入方式,綜合運用“撥、投、貸、補、獎、買”等多種方式,引導各類資本共同支持科技創新。
3.改革科技項目管理制度。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流程。建立面向市場、公開透明的申報評審和立項制度,消除行政化定項目、分資金的弊端。健全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終止機制,實施項目管理全過程實時監管和各環節可追溯、查詢。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單”制度。
4.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建立財政資金購置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查重機制和聯合評議制度,防止重復購置和閑置浪費。組建全市檢測服務聯盟,推動更多高校院所和企業參與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對財政資金資助的科技項目和科技基礎設施,建立統一的管理數據庫,向社會開放共享。建立公益性科技成果發布推廣機制,使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5.改革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建立主要由市場評價成果的機制,開展科技項目標準化評價和重大成果產出導向的科技評價,加強對科技項目決策、實施、成果轉化的動態評估。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優化獎勵結構,增加評審過程透明度,重點獎勵重大科技貢獻和杰出科技人才,提高對發明專利轉化應用和重大產業化成果的獎勵比例。
二、著力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
6.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與中科院開展新一輪全面戰略合作,重點推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等研發機構的引進建設。深化與高校、央企全面合作,重點推進機械總院青島分院等機構建設。大力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快中德生態園等國家級國際園區的建設,新認定市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家。籌建國際科技合作創新聯盟。
7.著力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建設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重點推進生物醫藥等10個市級公共研發平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平臺建設和管理機制。修訂重點實驗室評估指標體系,年內新建10家市級重點實驗室。
8.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支持企業牽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轉移機構,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和學科專業。從簡化流程、加大覆蓋、兌現政策入手,落實涉企的各項技術創新激勵政策。年內新建2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家企業研發中心培育基地、10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三、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9.大力發展技術市場。開展《青島市技術轉移促進條例》立法。強化“政府、行業、中介、經紀人”四位一體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擴大技術轉移轉化補助范圍,年內培育4家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認定20家市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新增技術經紀人200名。不斷完善市級技術交易市場“一廳一網”和海洋技術交易服務中心建設,舉辦首屆青島國際技術轉移大會,推動國際技術轉移轉化。
10.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設。全年開工112萬平米,竣工115萬平米,全市經認定孵化器達到60家。強化“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三級輔導體系,支持成立孵化器協會和孵化服務聯盟。開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試點,支持創辦新型孵化器。加強孵化器招商引智,完善創業項目遴選機制,落實孵化器各項扶持政策。
11.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擴大天使投資引導資金規模,大力引進知名創業投資機構組建天使投資組合基金,募集資金規模達到10億元。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池實現對區、市全覆蓋,規模達到1.8億元,信貸總額突破10億元。支持發展社會化科技金融專營機構。
四、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科技產業
12.大力發展藍色高端新興產業。積極推進中船重工青島海洋裝備研究院、中烏特種船舶設計院等重點項目。圍繞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領域,加速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實施自主創新重大專項,重點在智能機器人等藍高新產業和新藥創制等民生科技產業領域組織科研攻關。
13.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制定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完善科技服務業標準體系。不斷加大對孵化服務、技術市場、文化創意、研發設計、技術評估、檢驗檢測、科技金融、知識產權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科技服務新業態,大力引進科技服務業高層次人才。
14.強化科技惠民。加快建設青島大沽河流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生態環境和公共安全科技支撐,重點開展大氣污染控制、水環境治理與恢復、清潔能源利用、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在線監測等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大力提升節能減排、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科技保障水平。
五、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環境
15.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制定出臺加快推進科技改革發展的意見,確定我市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依據新修訂的《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制定出臺各科技專項實施細則,形成“1+N”計劃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計劃項目管理效能。
16.加快高端人才和團隊的引進培育。繼續組織實施青島市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團隊)計劃,強化項目、平臺對人才引進培育的促進作用,年內引進培育80名領軍人才和10個團隊。實施“青年專項”,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建立引進外地高層次人才入孵創業項目綠色通道。
17.加大知識產權工作力度。創建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爭取國家專利復審中心、培訓中心和專利代辦處等國家資源落戶。完善發明專利考核措施和專利資助政策,提高發明專利申請質量和授權數量。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水平,加快公共服務數字化網絡平臺建設,大力培育引進高水平專利代理、訴訟、信息利用等服務機構和人才。開展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加大專利執法保護工作力度。
18.提高科技綜合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一站式服務大廳作用,增強服務專業化水平。入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達到2500臺(套),科技文獻下載量達50萬頁。推進科技服務信息化,進一步完善“科技通”功能,年累計下載量突破2萬人次。積極開展科技政策宣講,促進“科技服務入園區”活動常態化。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活動,推動高校院所向社會開放和科普示范企業建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