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經濟半年報陸續出爐。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7日,我國有31個省份發布經濟期中考“成績單”。各地加快經濟動能轉換、深挖內需潛力,基本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近期各地還召開了半年經濟運行分析調度會,分析形勢并部署了下半年穩經濟政策,包括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開放、促進消費在內的增量措施有望出臺,助力各地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大省挑大梁 經濟增長顯韌性
縱觀地方上半年經濟數據,東部省份經濟規模依然位居前列,同時中西部省份增速亮眼。從規模看,共有13個省份地區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其中:廣東、江蘇穩居“6萬億元俱樂部”;山東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超過5萬億元;浙江超過4.5萬億元;河南和四川均超過3萬億元。
從增速看,中西部地區展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位于西部地區的西藏、甘肅、寧夏上半年GDP增速居于前列,分別達到7.2%、6.3%和5.8%;中部經濟大省湖北上半年GDP增速達到6.2%,領跑中部。
“長期以來,東部沿海省份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今年中西部的寧夏、新疆、甘肅等地經濟增速表現亮眼,反映出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成效。”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
經濟大省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和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地方上半年經濟數據中,10個經濟大省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其中8個省份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增速。
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形勢,不少外貿大省以精準政策護航外貿企業,助力企業拓展非洲、中亞等市場,江蘇、山東、浙江等進出口增速均高于全國,分別達到5.2%、6.8%和6.6%。
外貿“排頭兵”廣東展現出韌性。上半年,廣東進出口同比增長4%,對全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28%,成為全國外貿大盤的“穩定器”,出口、進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投資結構優化 產業新動能集聚
細看各地發展的半年報,多地工業增長快于全國,高技術產業增速達兩位數。上半年,江蘇、山東、浙江工業增速均達到了7%以上,分別為7.4%、7.7%和7.6%。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爭先布局機器人等新賽道,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正在上演。
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加快集聚、人工智能產業產值增速達到兩位數、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發展……浙江、上海等地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保持較快發展。
今年以來,浙江的DeepSeek、人形機器人等強勢出圈,上半年的高技術制造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等產業增加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上海的人工智能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2.3%,與人工智能算力相關的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3倍。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上半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據了解,江蘇擁有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1000余家,上半年產業鏈營業收入約900億元,同比增長11%。工業機器人產量居全國第二,全省已初步形成軟件系統、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應用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高技術產業新動能積聚的同時,各地還展現出投資結構優化、綠色產品產量翻倍、綠色技改加快等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
湖北制造業投資增長12.5%,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31個行業中26個實現正增長。湖北今年提出實施能級跨越戰略、加快投資擴量提質,在首批湖北2025年省級重點項目清單里,重點產業項目數量首次超過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四川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穩定增長。上半年動力電池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6.5%、11.0%。“新三樣”產品產量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4倍、1.9倍和53.2%。
“地方經濟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特色日益鮮明,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因素的推動。一方面,國家層面不斷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地方發展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另一方面,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稅收優惠、資金補貼、人才引進等,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朱克力說。
政策協同發力 深挖發展潛力
上半年地方經濟數據中,多地都提到“兩新”“兩重”等擴內需政策效果顯現,投資消費增速回升,不少地方還增加了促消費“自選動作”,效果顯著。河南、四川、福建的消費增速分別達到7.2%、5.6%和6%,均高于全國5%的增速。
河南的消費增速居于中部第一,也位于經濟大省第一。這離不開河南在擴內需方面的動作,不僅舉辦了“樂購河南·品質生活”等活動,省級層面還發放了3.5億元文旅、住宿、餐飲等消費券。上半年,河南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同比增長9.2%。
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補貼的擴圍帶動了數字消費。湖南將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數碼產品納入以舊換新補貼范圍后,直接帶“飛”通信器材銷售。數據顯示,湖南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法人單位通信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長71.6%。
7月中旬以來,各地還召開了下半年經濟運行調度分析會,做強產業、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等是不少地方發力的共同方向;一批增量政策有望出臺,包括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開放、促進消費等。
多地還在年中會議中表態,“干字當頭、奮勇爭先,堅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展示了地方政府在穩增長方面的決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