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訊 昨日上午,《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島區)建設和諧社區標準》通過了來自國家民政部以及天津、江蘇、山東等省市專家的嚴格評審。
專家評審組一致認為,該標準體系把建設和諧社區的基本原則與本區客觀實際相結合,地方特色鮮明;把客觀目標與主觀指標相結合,內容比較完備。而且該標準體系結構比較嚴謹,格式比較規范,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可操作性,在全國屬于首創,對于全國建設和諧社區標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其他地區推進建設和諧社區工作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青島開發區十分重視和諧社區建設,在建設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去年,該區探索總結的以建設管理型、自治型、物化型、服務型、文明型、平安型等“六型社區”為核心內容的社區管理理念和做法,被國家民政部定為全國城郊自治組織建設“黃島模式”。
在“黃島模式”的基礎上,《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島區)建設和諧社區標準》被開創性地制定出來。該標準將“六型社區”的內涵規范細化為10章515條,采取分級梯次推進的方式,將和諧街道、和諧社區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在標準結構上,對和諧社區目標、指標、體系、要求、保障、文件、記錄和檔案等條款,能使用數字量化的都進行了量化,采取了百分制晉級評價標準。在標準內容上,除經常涉及到的社區管理、社區自治、社區服務、社區文明、社區治安內容外,將物化型社區分為社區范圍、社區經濟、社區場所、社區資金、社區環境等五個方面,通過嚴格的決策程序、完善的運作機制和有效的資金保障,使建設和諧社區從務虛的內容變成有“形”的實體。在標準格式,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嚴格按照我國地方標準(DB標準)的格式對該標準進行調整,做到了該標準與“地方標準”格式要求的一致,實現了該標準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
青島開發區以該標準為指導,已在金沙江路、玉山路等20個和諧社區示范點進行了成功實踐。結果表明,運用該標準指導社區建設,對加強民主自治建設,推行社區居務公開,提高社區干部素質,豐富社區活動內容,活躍社區文化生活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廣泛的、積極的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