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四論貫徹落實市九次黨代會精神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3-04-22
來源 : 青島日報記者
青島日報評論員 市九次黨代會強調,要立足海濱城市實際,加快構筑“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城市發展框架,以老市區為中心推進青島、黃島和紅島區域三大組團環灣發展,以濱海公路為軸線建設與中心區緊密聯系、功能互補、各具特色的衛星城功能區,以產業聚集、人口集中為著力點帶動重點小城鎮迅速壯大,推動周邊縣級市向都市新區發展,加快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和文化中心,盡快構筑起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框架。這個布局對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加快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化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是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最大的結構性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可以預見,城市化將成為今后我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
城市化的重點在農村,在于減少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這是世界各國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經驗。我國的實踐也表明,工業化與城市化脫節,GDP中農業比重下降而農業就業人員增加的巨大反差,無疑是抑制農民實現增收愿望的最大障礙。農民增收的困難,與其城市化進程的緩慢有著直接的聯系。結合我市實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必須強調走青島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產業聚集式的城市化。
“產業聚集式的城市化”主要是相對于傳統城市化而言的。傳統城市化的特點是人口聚集,產業聚集式城市化的特點是通過產業聚集帶動人口聚集,它更多的是指鄉村小工業的集聚,或是城市邊緣的新興產業群落的快速崛起。
任何區域,無論大小,它的全部產業在宏觀上要求組成一個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聚集體,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聚集效應。沒有集中就沒有規模效益、沒有產業的合理組合與資源的合理配置,更不可能有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因此,調整產業布局,建立鄉鎮工業小區(或民營經濟區),已成為規模經濟的必然要求。
所謂工業小區,就是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有組織有重點地選擇生態地理條件、環境資源條件以及市場條件適宜的區位,建立工業開發區,重點扶持和集中管理鄉鎮工業的發展。它是改變鄉鎮企業布局分散,擺脫社區經濟封閉狀態,使之逐步形成集約化規模經濟的主要形式。
建立工業小區具有多重意義。工業小區的建設有利于那些具有充分合理性和發展潛力的小城鎮迅速成長為經濟中心,率先成為小城市甚至大中城市,從而改變目前農村工業化的非城市化特征;有利于政府對農村工業的宏觀管理和統一規劃,避免重復建設;有利于減少耕地占用,遏制農村環境污染的廣泛蔓延;有利于先進工藝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減少企業的非生產性投入。
工業小區的發展將使大量的農村專業市場涌現,與此同時又帶來了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金融業與房地產業的發展,并逐步成為農村政治、經濟、文化、衛生、商業和交通的中心,從而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農民城”。這在擴大農民就業的同時,將誘導更多的農民異地轉移而定居工業小區周圍,從而成為新“市民”,在實現農民身份變遷的同時,將大大加速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同步進程。
在加快構筑“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城市框架,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我們必須堅持發展拉動原則、規劃先導原則、生態標準原則、突出特色原則、經營城市原則、綜合平衡原則、科學管理原則。只有堅持這些原則,才能保證這一進程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