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不能是唯一“指揮棒”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4-02-20
來源 : 青島日報記者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市北工商局局長張曉青代表說,過去的工作中,我們習慣以GDP為指揮棒,把經濟增長指標作為對干部“論功行賞”的主要依據。這就容易導致一些地方為追求一時的“政績”而盲目鋪攤子上項目,甚至搞數字游戲、“形象工程”。所以,今后要以人為本,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應該在考核GDP水平的同時,將環保投入、研發經費支出以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標列入一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從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具體來講就是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中國外運山東公司總經理董建軍代表這樣理解,他說,隨著我們的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意識形態領域也要進一步升華。青島市提出要培育“誠信、博大、和諧、卓越”的城市精神,正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實體現,今后,我們要進一步推動城市人文環境改善和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全面建設“平安青島”。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順其自然,是高度文明的體現。”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莫照蘭代表說,國外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對自然,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講究回歸自然。我們的政府今后在研究和部署經濟工作時,也不能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發展。一定要胸懷全局,以人為本,讓人民群眾真正從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中得到實惠。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克服“先發展、再協調”的片面觀點。莫照蘭代表說,有人認為全面協調發展,發達地區可以做到,欠發達地區難以做到,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我們要看到,許多發達地區在發展的道路上走過許多彎路,欠發達地區要避免重蹈覆轍,就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先發展、再協調”的老路。如果為求得一時發展而犧牲環境、破壞資源,即使經濟一時上去了,也不可能持久;在發展之后再來治理,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堅持加大引進技術和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正斌代表說,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要真正提升核心競爭力,不但要加快開放步伐,借鑒學習國外先進的發展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同時,也要加快自身的技術創新和改造,傾力打造民族企業品牌,形成本土經濟優勢。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使堅持利用外資和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即墨市經濟開發區管委主任于欽福代表說,擴大利用外資是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實際引資工作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合理引導外資的投向,真正做到利用國外資本來優化、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帶動高科技產業和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為經濟的長期發展戰略奠定基礎。尤其是當前提出要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我們更要放遠眼光,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全面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他說,衡量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的成效,不光要看給政府帶來的收入高低,而且要看是否帶動了本地整體實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留下寶貴財富。